欧美日韩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第九色区aⅴ天堂久久香,在线点播日韩欧美精品,国产精品专区在线观看

    <s id="jq4au"></s>
    <s id="jq4au"><nobr id="jq4au"><ins id="jq4au"></ins></nobr></s>
    
    

  • <s id="jq4au"></s>
  • 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jīng)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wǎng)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臺灣高校大陸招生專題詳解(一):招生政策回顧與展望

    2014年05月15日 14:16:00 來源:新華臺灣 字號:       轉發(fā) 打印

       二、今年重大政策轉變

       在回顧歷史之后,我們將焦點轉移至今年的招生政策。

       今年在“開放省份”方面仍維持原來六省二市(即福建廣東浙江江蘇湖北遼寧上海北京)格局。然而卻在“開放院!狈矫嬗辛藲v史性的變局——除先前開放的眾多私立大學之外,包括“臺政清交成”等頂尖學府在內的公立大學均為陸生敞開了大門,提供了更多元的選擇及更強大的誘因。

       學士班招生簡章、選填志愿說明、招生系所及招生名額詳細資料大家都可直接上臺灣院校招收大陸地區(qū)學生聯(lián)合招生委員會唯一官方網(wǎng)站查詢、下載,網(wǎng)址為:http://rusen.stust.edu.tw/spf/index.html。筆者在此只解釋幾個值得注意的要點。

       1.公立名校首招生

       此次包括臺灣大學、政治大學、清華大學、交通大學、成功大學、臺北大學、中央大學、中山大學等公立名校都歡迎陸生報考,然而卻設有每校5個名額(全國)的上限,即每校最多只收5名大陸生就讀本科。

       而在招生系組方面,大部分高校都選擇在全校所有專業(yè)中抽出1~5個開放招生,如臺大今年的招生系所是:化學系、哲學系、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系、電機工程學系及獸醫(yī)學系。而清華大學則與眾不同,采用不分系招生,考生可任選志愿系所,但招生上限仍為5人。

       2.選填志愿規(guī)則變動

       此前選填志愿規(guī)則為總共36個志愿,依序排列,可填不同院校不同專業(yè),每校至多選填5個專業(yè)志愿。今年由于新加入一批公立大學,選填志愿規(guī)則有所改動。除原先的36個志愿之外,另多加10個志愿用于選填新加入的這批公立大學,仍可填不同院校不同專業(yè),但每校最多填2個專業(yè)志愿。

       即共46個志愿可填。其中36個與過去相同,新增10個用于選填今年開放的公立大學部分。

       眾多的志愿選擇可以彌補名額限制帶來的風險,加之眾多高校今年首度招生,報名情況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對排名靠前的公立名校感興趣的考生都可大膽填報。

       3.非完全競爭市場持續(xù)

       “省籍限制”對于不合申請條件的陸生來說是不公平的,但對于符合條件者來說,則意味著在非完全競爭市場下的政策利好。

       由于目前僅有8個省市的陸生能夠申請臺灣院校,這些省市的陸生處在先發(fā)優(yōu)勢。這種優(yōu)勢會隨著開放省市的不斷增多而逐漸消失,但是目前,31個省市中僅有8個開放,競爭壓力相對較小。

       另外,由于今年亦只是第四度招生,招生資訊推廣仍不完全,而“觀望效應”依然存在,報考臺灣高校的錄取情況還有一定的不確定性。

       故在分數(shù)上不具備完全優(yōu)勢,但家庭條件允許的考生,若希望入讀水準較高的院校,仍可選擇報考臺灣院校。

       即使在招生效果顯著提升的去年,仍有許多陸生以相對較低的高考分數(shù)錄取于臺灣高校,而這些高校的實力與排名都比同樣分數(shù)段的大陸高校強過不少。例如招生門檻為二本線以上的臺中名校逢甲大學,其對口合作交流的大陸姐妹校包括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等諸多老牌名校。而錄取分數(shù)稍高于一本線的臺灣私立名校淡江大學,則與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等36所大陸名校締結盟約。這些臺灣院校的學術研究和校際合作平臺實力可見一斑,亦可為更多陸生提供另一種“高性價比”的選擇。

       該專題將持續(xù)更新,今后各期敬請期待。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范斯騰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范斯騰

    原稿件來源:新華臺灣

    :
      關于我們 | 本網(wǎng)動態(tài)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lián)系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3391
      網(wǎng)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wǎng)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