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第九色区aⅴ天堂久久香,在线点播日韩欧美精品,国产精品专区在线观看

    <s id="jq4au"></s>
    <s id="jq4au"><nobr id="jq4au"><ins id="jq4au"></ins></nobr></s>
    
    

  • <s id="jq4au"></s>
  • 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臺灣頻道  >   軍事  >   正文

    "漢光31號"軍演想法多 綠媒"意淫"遭美方"打臉"

    2015年09月15日 08:17 來源:東南網 字號:       轉發(fā) 打印

      欲固守臺北又要保存戰(zhàn)力?還想著美方深度介入?

      “漢光31號”軍演想法多

      9月7日至11日,臺軍完成了“漢光31號”軍演的實兵演練。作為馬英九任內最后一次軍演,此次演習的規(guī)模、場面都較往年要小,且多數項目還采取了閉門演練的方式,未向媒體開放。很多軍演信息,只能通過臺軍方的事后通報進行分析。盡管如此,這次軍演還是表現出不少值得關注的新變化。

      不公開演習折射防御戰(zhàn)略轉向

      本次“漢光”演習,最受關注的就是所謂的“淡水河反突擊”及“‘總統(tǒng)府’反斬首”項目。即假想解放軍從淡水河強行逆流而上攻入臺北,在“潛伏、滲透特戰(zhàn)人員”配合下,突然直攻“總統(tǒng)府”。軍演計劃一公布,就成為外界矚目的焦點。但因為這種設定“太刺激”、“太敏感”,該項目最終改為不公開演練。

      雖然這一演習設定有爭議,但對臺軍來說,這并非心血來潮之舉。根據臺軍習慣,“漢光”演習的正常流程,就是先進行計算機兵推,根據兵推中所暴露的弱點與問題,再在后面的實兵演習中予以驗證、解決。在今年5月的兵推中,臺軍以2016年解放軍對臺發(fā)動攻擊為假想,將兩岸兵力參數都輸入兵棋系統(tǒng)進行演練。結果顯示,解放軍在首波攻擊后,已經有能力登陸,并直接逼近大臺北“中樞”范圍。因此,今年的“漢光”演習,專門針對這種可能進行實兵驗證。

      回顧近幾次“漢光”演習,“固守臺北”已經悄然成為演練重點。去年的“漢光30號”,驗證“解放軍攻臺”時,雖然是西北、中南同時發(fā)動,但攻擊重點還是臺北市,其他戰(zhàn)線的戰(zhàn)事只是用于牽制。這種軍演設定的背后,其實反映出臺軍防御戰(zhàn)略的重要轉變——“固守臺北”可能是未來防御戰(zhàn)略的主軸,應該把絕大部分兵力和裝備放在北部,以防致命一擊。臺軍方內部認為,面對越來越緊張的兵力,與其散布北、中、南無法相互支援,不如集結重兵將北部的政經中心保護好,因為北部一旦被突破,中部、南部也將很快失去作戰(zhàn)價值。

      主戰(zhàn)裝備苦練“躲貓貓”能力

      “漢光”演習是臺軍唯一的作戰(zhàn)類演習,也是層次最高、設定最復雜、規(guī)模最大的三軍聯合攻防演習!皾h光31號”雖然在場面、規(guī)模上不如去年,但實際演練科目更多,其中海軍增加了5項演練,空軍增加了69架次、6項演練科目。很多臺軍新興戰(zhàn)力也加入實兵演練,包括P-3C反潛機,阿帕奇直升機、“沱江”隱身導彈艦、“磐石”補給艦、“云豹”裝甲車與最新無人機等。

      在這些演習中,你會發(fā)現,臺軍的很多主戰(zhàn)裝備,“開戰(zhàn)”的第一反應不是迎戰(zhàn),而是躲出去或藏起來!啊疂h光’好神!整個飛彈連,一夜變不見”、“保存戰(zhàn)力、P-3C冒雨轉場花蓮”,臺媒對“漢光31號”演習的報道,很多諸如此類的內容。這種演練項目,就是臺軍近年來越來越重視的“戰(zhàn)力保存”能力。在臺軍的計算機兵推中,臺灣的重要軍事機場、軍港、雷達及導彈陣地,都是解放軍第一波攻擊的重點。而能有多少戰(zhàn)力躲過第一波“幸存”下來,被臺軍視為能否堅持防御乃至反擊作戰(zhàn)的驗證重點。

      往年的“漢光”演習,幻影2000等主戰(zhàn)戰(zhàn)機從西部躲到東部是保留節(jié)目。在今年的演習中,臺軍又演練了P-3C反潛機、E-2K預警機從屏東機場緊急轉場至花蓮基地,新入役的AH-64E阿帕奇直升機也首次加入了這種測試。此外,針對各種商業(yè)衛(wèi)星與導航系統(tǒng)讓臺軍導彈陣地一覽無余的問題,臺軍此次還專門演練了將“愛國者”、“鷹式”防空導彈轉入預備陣地,甚至機動到野戰(zhàn)陣地。部署在北部的某重要防空雷達,甚至還被臨時“疏散”到海軍營區(qū)。

    互動社區(qū)
    熱帖| 博文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tài)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系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