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第九色区aⅴ天堂久久香,在线点播日韩欧美精品,国产精品专区在线观看

    <s id="jq4au"></s>
    <s id="jq4au"><nobr id="jq4au"><ins id="jq4au"></ins></nobr></s>
    
    

  • <s id="jq4au"></s>
  • 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讀經祭孔學詩詞 臺灣這樣傳承中華文化基因

    2014年09月17日 09:29: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轉發(fā) 打印

      習近平總書記最近在北師大與師生交流時說,不贊成把古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這一番話引發(fā)大陸文化教育界的深思,使在當代語文教學中弘揚傳統(tǒng)文化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海峽兩岸共同傳承著中華文化,在寶島臺灣,中小學語文課本里是怎樣呈現傳統(tǒng)文學經典的?

      臺北新生小學教務主任廖大炯介紹說,剛入學的孩子首先需要學習適應群體生活,盡管課本里沒有多少古典文學內容,但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實際上貫穿始終,班級會不定期開展相對淺顯易懂的“讀經”活動,學校與教師對推動傳統(tǒng)經典教學是不遺余力的。

      臺北市民焦鈞說,臺灣的教材是“一綱多本”,即教育主管部門定大綱,民間出版社編印,學校自行選用。他女兒就讀的臺北實驗小學一年級就有專門的古典詩詞補充教材,還有一本“課外選讀”,其中收錄了一些中華傳統(tǒng)成語故事等。

      作為臺北歷史最悠久的小學之一,位于孔廟附近的大龍小學以傳統(tǒng)經典文化教學獨樹一幟。這里的孩子每年都參加祭孔大典的演出,在儒學方面受到特殊的教育,他們一、二年級要學習《弟子規(guī)》,三、四年級要學習《三字經》,五、六年級要學習《論語》。

      臺北市教育局主任秘書陳順和說,經典詩詞是人類文化瑰寶,傳承優(yōu)秀的中華語言文學對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非常重要。對此,臺灣家長多數非常認同,不少家庭讓小朋友從幼兒園就開始接觸古詩。在臺灣,學習經典詩詞可說是蔚然成風。

      “重視中華文化,是使命也是責任!标愴樅驼f,臺北市教育局在制定中小學教綱時,注重考慮中華文化經典的內容。學校教材與補充教材在選文上都會作適當安排,小學階段在識字基礎上循序安排誦讀《三字經》、儒家經典和古詩詞,中學階段則設置了一些必修或選修的課程、學分。

      敦化中學資深語文教師吳忠泰說,臺灣中學課程中都有關于《論語》、《孟子》、《史記》以及唐宋詩詞、散文等方面的內容。臺灣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秘書長段心儀則介紹說,臺灣中學語文科目包含語文和國學兩個范疇,傳承中華文化的教育理念貫穿其中。

      在語文教學方面,臺灣傳承中華經典曾歷經波折。

      民進黨執(zhí)政8年間,臺教育主管部門主導修訂中小學課綱,有關語文教學的方案中把“國語文”、“中文”改稱“華語文”,把包括閩南話、客家話等在內的“鄉(xiāng)土語言”改稱“本土語言”。對于這一“去中國化”伎倆,臺灣學者、教育工作者及媒體紛紛提出批評。著名詩人、“臺灣搶救國文聯盟”發(fā)起人余光中曾表示,民進黨當局的“去中國化”手段終將徒勞無功,無法戰(zhàn)勝中華文化傳承,因為“文化傳統(tǒng)才是永久的”。

      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zhí)政后,面對臺灣文化教育界的強烈呼吁,于2012年將《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科目從選修改為必選。

      近年來,兩岸教育互動日趨頻繁,在語文教學領域也有了更多的交流、研討和相互學習借鑒。

      對于習近平就語文教學提出的理念,段心儀表示,這很有現實意義,古典詩詞、散文蘊含著豐富的傳統(tǒng)文、史、哲知識,其精華部分是數千年中華民族生活方式、道德規(guī)范、審美情操的集中反映,有著突出的美育、德育功能,對文化基因的傳承、培育具有重要作用。 (杜斌 陳鍵興)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尹賽楠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尹賽楠

    原稿件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tài)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系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