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第九色区aⅴ天堂久久香,在线点播日韩欧美精品,国产精品专区在线观看

    <s id="jq4au"></s>
    <s id="jq4au"><nobr id="jq4au"><ins id="jq4au"></ins></nobr></s>
    
    

  • <s id="jq4au"></s>
  • 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新聞中心  >   本網快訊  >   正文

    首屆兩岸和平論壇紀要

    2013年10月12日 16:48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轉發(fā) 打印

      由全國臺灣研究會、臺灣二十一世紀基金會等14家兩岸民間團體和學術機構共同舉辦的首屆兩岸和平論壇12日下午在上海閉幕。(中國臺灣網 田云鵬 攝)

      中國臺灣網10月12日上海消息 由全國臺灣研究會、臺灣二十一世紀基金會等14家兩岸民間團體和學術機構共同舉辦的首屆兩岸和平論壇12日下午在上海閉幕,并發(fā)表《首屆兩岸和平論壇紀要》。全文如下:

      “兩岸和平、共同發(fā)展”是兩岸人民追求富強、發(fā)展民主、促進文明、創(chuàng)造和諧與實現(xiàn)夢想的共同價值與信念,是以交流促進理解、以互信化解敵意的必由之途,也是當前及未來推進平等協(xié)商、加強制度建設、增進兩岸人民福祉的重要基石。

      開放、交流、改革、進步已是兩岸共同趨勢。進入二十一世紀,盡管經歷周折,兩岸關系以協(xié)商取代對抗、以合作創(chuàng)造雙贏已是兩岸各界共同愿望。2008年6月初,兩岸兩會就“九二共識”致函后恢復協(xié)商。當前,兩岸協(xié)商取得成果,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得到兩岸主流民意認同,亦為國際社會普遍肯定。如何建構穩(wěn)定的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框架、續(xù)創(chuàng)和平發(fā)展新局,已是兩岸關系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議題。

      展望未來,兩岸關系發(fā)展仍面臨諸多阻礙與難題亟待克服和解決。有鑒于兩岸政治議題協(xié)商目前尚難開啟,論壇主辦、協(xié)辦單位認為,有必要先由兩岸民間就相關問題進行交流研討。論壇之創(chuàng)設,旨在構建兩岸民間政治對話之平臺,以助兩岸智庫、學者和各界人士交流溝通,提供真知灼見,共同探求務實破解難題之道。

      基于以上認識,全國臺灣研究會、二十一世紀基金會等14家兩岸民間團體和學術機構,于2013年10月11日至12日在上海舉辦首屆兩岸和平論壇。論壇以“兩岸和平、共同發(fā)展”為主題,反映了兩岸人民的共同期許,亦為論壇主辦、協(xié)辦單位所致力之愿景。兩岸120多位學者和有關人士出席論壇,圍繞論壇所設兩岸政治關系、兩岸涉外事務、兩岸安全互信、兩岸和平架構四項議題,深入交流研討,坦誠交換意見,獲致積極成果。論壇主辦、協(xié)辦單位在此誠表衷心感謝。

      本屆論壇多元并陳、集思廣益,除有論文與研討評論、發(fā)言可供參考外,綜合參酌各方意見,我們愿表達以下看法和建議。

      一、對論壇研討若干問題的認知

      1、為建構穩(wěn)定的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框架,兩岸應繼續(xù)共同商議,并逐步形成對當前雙方政治關系的諒解或共識。

      2、厘清兩岸關系的性質、定位,事關和平發(fā)展的基礎和前景。面對兩岸關系存在未解之政治對立問題,應基于各自現(xiàn)行規(guī)定,尋求雙方可接受的框架,處理政治爭議,促進和平發(fā)展。

      3、打破兩岸政治僵局,將為兩岸關系改善發(fā)展注入新的動力。為此,需通過兩岸平等協(xié)商,對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兩岸雙方應積極考慮,從實際出發(fā),妥善處理兩岸公務機關人員互動之相關問題。

      4、兩岸在涉外事務中減少摩擦、開展合作,有利于維護和增進兩岸人民整體利益。兩岸雙方應通過平等務實協(xié)商,逐步建立涉外事務溝通協(xié)調機制。妥善處理兩岸民間團體或個人同時參與或出席國際非政府組織及國際民間場合之活動,相互扶持,合作共贏。

      5、在經濟全球化和區(qū)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的背景下,兩岸應在經濟合作及既有相關協(xié)議基礎上,共同探討可行路徑和機制,因應區(qū)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CEP)和跨太平洋戰(zhàn)略經濟伙伴關系(TPP)等區(qū)域經濟整合趨勢,加強涉外經濟事務的協(xié)調與合作,以利維護和增進兩岸共同利益。

      6、兩岸應尋求海洋相關事務的合作,主要包括生物資源保育、漁業(yè)捕撈與漁民權益保護、海洋環(huán)境生態(tài)保護、海洋交通安全保障、急難救助與人道救援、能源共同開發(fā)、觀光旅游開發(fā)、海洋科學研究、海上執(zhí)法、海洋安全等,以因應海洋問題的共同挑戰(zhàn)。兩岸應以前瞻性思維,超越政治分歧,盡早探究維護權益之合作途徑。

      7、為促進臺海局勢穩(wěn)定,減輕軍事安全顧慮,兩岸宜考慮開展軍事領域的接觸交流。雙方可先從人道救援、災害應對處理等合作出發(fā),探討洽簽海事安全相關協(xié)議,透過合作舉辦學術研討會等形式,推動軍事科研、教育、醫(yī)療、藝文等交流,以逐步增進軍事安全互信,并為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創(chuàng)造條件。

      8、為持續(xù)改善兩岸政治關系、維護臺海和平,兩岸各界應循序推動并共同參與具有兩岸特色的和平制度化建設。兩岸領導人會晤的實現(xiàn),對臺海和平、兩岸關系具有積極影響,是對地區(qū)和世界和平的重要貢獻。建議兩岸本著相互尊重體諒、務實面向未來之精神,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就會晤之形式和內容等安排,努力促成雙方均可接受的方案。

      9、中華文化是兩岸人民的寶貴資產,也是保障兩岸和平的基礎。兩岸應積極采取具體措施,促進文化的傳承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推動史觀的相互了解尊重與共構。

      10、確保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符合兩岸人民的整體利益。兩岸和平的制度化建設旨在深化兩岸經濟、文化、社會交流基礎,增進兩岸人民福祉,為兩岸避免誤判與危機管理建立管道,為消除對抗、鞏固和平創(chuàng)造條件。兩岸開啟政治對話與協(xié)商將有助于雙方終止敵對狀態(tài),協(xié)商兩岸人民贊同的保障和平的有關協(xié)議。兩岸應共同積極加強和平理念的社會宣導,多方探討鞏固和平的方式與途徑,深化對建立和平發(fā)展機制的研究。針對有助于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議題,雙方應各自展開相關作為,為兩岸和平的制度化預作準備。

      二、對兩岸關系若干癥結問題仍需繼續(xù)務實深入研討

      兩岸關系歷史和現(xiàn)實因素導致各方存在立場差異和意見分歧,對此唯有竭盡善意和誠意,經過不斷深入的反復研討,方能求得看法趨同或一致。本屆論壇未達成共同意見的相關論辯,值得各方持續(xù)關注與研究者包括:

      1、兩岸基于擴大交流合作的目標,如何完善兩岸往來之相關法律規(guī)范?

      2、在兩岸政治對立尚存的情況下,如何就雙方政治關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這些安排具體涉及哪些方面?如何處理?

      3、如何厘清一個中國框架和兩岸各自現(xiàn)行規(guī)定之間的法理關系?共同探討解決爭議的和平發(fā)展路徑。

      4、如何解決臺灣擴大參與國際組織活動的需求與國際政治現(xiàn)實的落差?兩岸如何就涉外事務開展平等協(xié)商?兩岸如何在APEC等國際組織框架下,探討共同推動合作議程,研擬適當領域的合作提案,以維護兩岸共同利益?在國際非政府場域,兩岸如何共同研擬組織參與及場合互動的規(guī)范?

      5、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tài)的政治意涵以及相應措施為何?

      6、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的步驟與具體實施方式為何?兩岸各自及共同采取增進軍事安全互信措施的選項與評估。

      7、在維護兩岸人民共同利益、開創(chuàng)中華民族長遠發(fā)展前景及照顧各方立場的前提下,如何尋求克服困難,洽商兩岸和平協(xié)議之道?

      我們期待兩岸智庫及各界有識之士,貢獻聰明才智,就務實解決上述問題繼續(xù)深入研討。

      三、論壇后續(xù)事項

      兩岸和平論壇本著平等對話、相互尊重、務實探討之精神,為促進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制度化提供公開園地。本屆論壇主辦、協(xié)辦單位將研商組建兩岸和平論壇常設機構。歡迎兩岸各界提供建言,共同參與。

      在本屆論壇議題研討獲致初步成果的基礎上,論壇主辦、協(xié)辦單位擬邀請兩岸學者組成若干課題小組,開展共同研究,并將研究成果提交下屆論壇討論。

      第二屆兩岸和平論壇預定于2014年在臺灣舉行。

      兩岸和平論壇主辦單位:

      全國臺灣研究會 二十一世紀基金會

      兩岸和平論壇協(xié)辦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 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

      北京大學臺灣研究院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院

      -兩岸與中國大陸研究中心

      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所 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

      -兩岸政經研究中心

      上海臺灣研究所 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

      上海東亞研究所 國策研究院文教基金會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 新臺灣國策智庫

      2013年10月12日于上海

    :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tài)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lián)系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