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第九色区aⅴ天堂久久香,在线点播日韩欧美精品,国产精品专区在线观看

    <s id="jq4au"></s>
    <s id="jq4au"><nobr id="jq4au"><ins id="jq4au"></ins></nobr></s>
    
    

  • <s id="jq4au"></s>
  • ad9_210*60
    關鍵詞:
    中國臺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相關部門詳解空氣質量標準 應區(qū)分霧霾與污染

    2011年11月07日 13:42:4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有關部門詳解空氣質量標準

      應把霧霾天氣與空氣污染區(qū)別開來

      今后將監(jiān)測并公布PM2.5甚至PM1

      一連數天的霧霾天氣,北京的空氣質量引起廣泛關注。而10月31日這一天,北京市環(huán)保局公布的空氣污染指數為132,為輕微污染。

      這天上午,家住北京市海淀區(qū)白石橋東的孫凱亮剛走出家門,就發(fā)現霧霾重重,灰塵飛揚。他感覺呼吸不順暢,不得不中途返回家中取了口罩戴上,“看我滿臉的灰,空氣質量只是輕微污染?”他反問記者。

      數據和公眾感受“打架”

      和孫凱亮一樣,不少北京市民對北京市環(huán)保局公布的10月31日空氣質量數據表示質疑。

      空氣質量標準與民眾感覺有落差,并不是北京一個城市面臨的問題。在經濟發(fā)達的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qū),政府部門給出的空氣質量數據和公眾的直觀感受也存在較大差異。以廣州市為例,2010年,廣州市通報的全年空氣質量為優(yōu)和良的天數共計357天,優(yōu)良率97.81%。不少市民提出反駁:廣州經常是灰霾天,很難呼吸到新鮮空氣。

      PM2.5未被納入質量標準

      為什么老百姓的感受和空氣質量數據會“打架”?中國氣象局研究員吳兌說,“其中的差異就是PM2.5造成的。PM2.5是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也稱為可入肺顆粒物。當霧霾天氣的時候,空氣中細小顆粒物增加,導致能見度降低時,人們感受空氣受污染的感覺就會很強烈。”

      11月2日,中國氣象局召開例行發(fā)布會。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新聞發(fā)言人陳振林說,10月份北京多霧霾天氣,空氣污染物不容易擴散,塵埃容易凝結在水滴上,所以環(huán)保部門監(jiān)測到有些天是輕微污染。但他同時表示,應把霧霾天氣和空氣污染區(qū)別開來。沒證據表明今年有多發(fā)的趨勢,霧霾在正常的范圍內,只比往年偏多幾天。

      “國家統一規(guī)定的空氣污染指數在評價空氣質量時,常規(guī)檢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顆粒物(PM10)濃度。這一標準最早制定于1982年。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是考核PM10能不能真正保護人的身體健康!眳莾墩f,“現在中國大部分城市主要污染物來自燃煤發(fā)電、工業(yè)生產、汽車尾氣排放等,PM2.5占到了整個空氣懸浮顆粒物重量的大半!

      PM2.5納入監(jiān)測應提速

      北京市環(huán)保局副局長杜少中表示,“前些年本市監(jiān)測并公布的是粒徑在100微米以下的總懸浮顆粒物,后來改為10微米以下的可吸入顆粒物,即PM10,今后肯定還會監(jiān)測并公布PM2.5甚至是PM1!

      至于要等到什么時候?杜少中表示,“作為環(huán)保機構,尤其是空氣質量監(jiān)測機構,研究這些數據是為以后實施這件事情做準備,不能說哪座城市想公布什么數據就公布,得服從國家統一安排。北京市監(jiān)測的PM10中包括了PM2.5,正常的規(guī)律是大顆粒治理結束后,就開始治理小顆粒!

      圖為2010年10月10日,北京被大霧籠罩,兩位市民騎車經過國貿,背后的央視新樓在大霧籠罩下變得模糊。

      鏈接

      PM2.5是什么?

      PM2.5是指大氣中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也稱為可入肺顆粒物。它的直徑還不到人的頭發(fā)絲粗細的1/20。雖然PM2.5只是地球大氣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組成部分,但它對空氣質量和能見度等有重要的影響。

      與較粗的大氣顆粒物相比,PM2.5粒徑小,在大氣中的停留時間長、輸送距離遠,因而對人體健康和大氣環(huán)境質量的影響更大。PM2.5產生的主要來源,是日常發(fā)電、工業(yè)生產、汽車尾氣排放等過程中經過燃燒而排放的殘留物。

      一般而言,粒徑2.5微米至10微米的粗顆粒物主要來自道路揚塵等;2.5微米以下的細顆粒物(PM2.5)則主要來自化石燃料的燃燒(如機動車尾氣、燃煤)、揮發(fā)性有機物等。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要聞 時政新聞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