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第九色区aⅴ天堂久久香,在线点播日韩欧美精品,国产精品专区在线观看

    <s id="jq4au"></s>
    <s id="jq4au"><nobr id="jq4au"><ins id="jq4au"></ins></nobr></s>
    
    

  • <s id="jq4au"></s>
  • 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jīng)貿(mào)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wǎng)  >   臺灣頻道  >   文化科教  >   正文

    臺灣南管藝術"天后"王心心講述南音漂流之旅

    2015年11月02日 08:19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字號:       轉(zhuǎn)發(fā) 打印

    臺灣南管藝術“天后”王心心福州講述南音漂流之旅

      11月1日晚,清代福建四大書院之一的福建省圖書館正誼書院迎來了3位臺灣藝術界的重量級人物。主講人、臺灣南管藝術“天后”王心心,攜手《南管詩意——王心心作場》音樂會導演、臺灣云門舞集第一代舞者吳素君,臺灣最具影響力的無器樂伴奏人聲合唱樂團Voco Novo團長劉郁如,齊

      清代福建四大書院之一的福建省圖書館正誼書院,1日晚迎來了3位臺灣藝術界的重量級人物。主講人、臺灣南管藝術“天后”王心心,攜手《南管詩意——王心心作場》音樂會導演、臺灣云門舞集第一代舞者吳素君,臺灣最具影響力的無器樂伴奏人聲合唱樂團VocoNovo團長劉郁如,齊聚書院共話世界非遺南音的漂流之旅。

      據(jù)介紹,南音發(fā)源于福建泉州,又稱“弦管”、“南管”,是中國現(xiàn)存歷史最悠久的漢族古樂,被列入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

      王心心,被譽為臺灣南管藝術“天后”、當代華人最重要的南管音樂家,是南管界少見“坐遍五張金交椅”的音樂全才。2002年創(chuàng)立“心心南管樂坊”,致力于南管教學與推廣工作。

      主辦方表示,此次來自臺灣的王心心女士攜手二位嘉賓在福州舉辦專場講座,意在推廣南音文化,讓更多的民眾了解在南音當代的傳播狀態(tài)與重生經(jīng)歷。

      王心心女士稱,這次將在在南音的故鄉(xiāng)演出,感到特別激動和興奮。20年前,自己因為南音而去了臺灣,今天又帶著南音回來,心情特別五味雜陳,《南管詩意》這個作品代表了一部份的我,我的創(chuàng)作、成長和改變……。

      講座中,三位來自不同藝術領域的臺灣女子暢談她們奇妙的跨界合作,解密傳統(tǒng)南音如何與現(xiàn)代詩歌、舞蹈及音樂相交融的探索歷程,為福州聽眾帶來了一場大師級的南音導賞講座。

      現(xiàn)場還宣布王心心女士的南音彩鈴首次在大陸上線,提供福建移動用戶免費下載使用。

      近200名熱愛傳統(tǒng)文化的福建民眾,通過微信微博等網(wǎng)絡報名渠道,共聚現(xiàn)場。聽眾中既有鋼琴已過十級和學習琵琶多年的初中生,也有五、六十歲慕名而來的福州十番音樂的老藝人。報名聽眾平均年齡僅約32歲。

      福州市民黃先生表示,偶然公出的機會,自己在泉州文廟旁欣賞了泉州南音傳習社的演出,自此以后琵琶、拍板、三弦的旋律一直在心中揮之不去。今晚借講座的難得機會,對福建本土如此高雅而有風骨的藝術有了更直接深入的了解。希望自己也能成為南音的傳播者,將這一份感動傳播出去,同時十分感謝省圖舉辦如此精彩而有意義的活動。

      現(xiàn)場,兩位來自福建農(nóng)林大學的大學生相伴而來,他們表示自己對中國文化很感興趣,對于具有濃厚文化氣息的講座抱有百分百的激情,雖然今天講座的內(nèi)容還不能全部真正領悟,但是與學校的教學相比,是一種全新的體驗。

      “今晚,臺灣3位藝術家在百年書院夜聊千年南音,正誼書院與臺灣的文化交流已經(jīng)起步,百年書院將力爭開展更多高水平的兩岸文化交流活動。同時,也借講座之機,特別策劃和推出臺灣王心心的南音彩鈴,以期讓南音融入當代人的日常生活,讓每一個喜歡南音的人,通過使用南音彩鈴能成為南音非遺新的傳播中心,南音傳承和跨界創(chuàng)新并不僅僅是藝術家的專利!备=ㄊD書館副書記陳吟說。

      據(jù)悉,此次來福州,王心心女士將于11月3日晚在福建大劇院舉行《南管詩意——王心心作場》專場音樂會,傳統(tǒng)南音與臺灣詩人余光中的現(xiàn)代詩歌,以及源于西方的Acappella無伴奏合唱第一次融合在一起,福州市民將欣賞到一場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相交、復古與創(chuàng)新兼具的音樂會。(劉可耕 林益莉)

    互動社區(qū)
    熱帖| 博文
    關于我們 | 本網(wǎng)動態(tài) | 轉(zhuǎn)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lián)系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3391
    網(wǎng)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wǎng)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