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第九色区aⅴ天堂久久香,在线点播日韩欧美精品,国产精品专区在线观看

    <s id="jq4au"></s>
    <s id="jq4au"><nobr id="jq4au"><ins id="jq4au"></ins></nobr></s>
    
    

  • <s id="jq4au"></s>
  • 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   正文

    民進黨擔心美國“棄臺論” 不如強化兩岸關系

    2014年03月10日 13:31 來源:環(huán)球網 字號:       轉發(fā) 打印

      臺灣《旺報》10日文章,作者為臺灣戰(zhàn)略學會理事長、教授王昆義,原題《擔心棄臺 不如強化兩岸關系》,全文摘編如下:

      民進黨“駐美代表”吳釗燮3月5日在美國召開記者會說,美國出現各種“棄臺論”,尤其是最近著名的學者稱“跟臺灣說再見”,會打擊臺灣士氣,但他更擔憂的是兩岸軍力不平衡狀況持續(xù)下去,美國“棄臺論”的聲音會抬高。他呼吁臺灣要有實際行動強化自我防衛(wèi)。

      吳釗燮所說的美國著名學者,主要是指芝加哥大學教授米爾斯海默,他在最新一期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上,發(fā)表對臺灣前途相當悲觀的文章《跟臺灣說再見》,指出在中國未來越來越強大,臺灣可能無從選擇,只能被統(tǒng)一。這也是米爾斯海默《跟臺灣說再見》的主要論點,吳釗燮說,這只是美方各種放棄臺灣聲音中的一個,不是主流,非常少數。

      既然米爾斯海默只是少數觀點,而且并非主流論點,那么吳釗燮又在擔心什么呢?事實上,米爾斯海默的學術定位,在國際關系學界一直被視為一種“攻勢現實主義”,強調的是國家應該擁有“硬實力”,才能保護國家安全。

      米爾斯海默的論點,也遭到《外交學者》的助理編輯凱克嚴厲的批評。指米爾斯海默低估了美國之外其他國家可能支持臺灣的程度,特別是正在考慮制定《臺灣關系法》的日本。另外,中國大陸在亞太地區(qū)追求建立霸權和美國在西半球的遭遇有本質上的差異。中國大陸是被一些強大的鄰國包圍,而這些國家都堅定地不愿回到“天朝獨霸的體制”。所以,中國若想發(fā)動戰(zhàn)爭來解決臺灣問題,首先就得先看看周邊國家的態(tài)度。

      而另一位跟米爾斯海默采取完全相反的學術論點者,那就是哈佛大學奈伊教授所提出的“軟實力”,奈伊說,“力量”就是影響別人來取得自己想要事物的能力。要實現這項能力,需要一套工具:一些是強制或酬庸的工具,屬于硬實力;另一些吸引人的工具,則是軟實力。對國家來說,軟實力則深植于文化、價值觀與法令政策之中。

      所以可以看出,馬英九執(zhí)政這5年多來,中國大陸不斷的加強跟臺灣的關系,尤其是兩岸雙方已經簽訂的21項協議,大致都可以列入軟實力的范疇,這也是大陸認定無法再以武力奪取臺灣所做的政策改變。

      這一點,在中國大陸兩會時,大陸外交部長王毅在回答記者詢問時,特別舉出例子說,“2014不是1914,2014更不是1894,與其拿一戰(zhàn)前的德國與英國關系來做文章,不如以二戰(zhàn)后的德國來作榜樣”,F中日關系絕非1894甲午戰(zhàn)爭時的關系,盡管中日對釣魚島主權有不同看法,但也不至于發(fā)展成新的“甲午戰(zhàn)爭”。

      從學術和大陸的態(tài)度來看,兩岸想要以武力解決問題,恐怕大陸也不會認為有這種“機遇”。但是,民進黨最近所出版的“國防政策藍皮書”,其實就是考慮到兩岸如果出現武力沖突時,臺灣自我防衛(wèi)的可能性。

      民進黨所出版的這份“藍皮書”將有16個報告,目前已出版到第5個,主題是“2025年中國對臺軍事威脅評估”。這分報告是由民進黨組織專家學者討論,參考美方學者意見,還有2049項目的美方學者為報告撰寫文章,此外,還有20多位來自不同軍種的臺灣退役將領參與討論,提出建議。

      然而,民進黨所憂慮的除了大陸對臺的武力威脅之外,更擔心兩岸武力失衡,讓臺灣無法實現自我防衛(wèi)的能力,所以,如何強化臺灣陸基防空、使用水雷遏阻艦船靠近、提供小型艦船協助、資訊戰(zhàn)、空中預警、巡邏船與遙控船、誘餌欺敵戰(zhàn)術、更多短程導彈等。

      民進黨與其去思考這些小型的戰(zhàn)術問題,還不如從大型的政治、經濟方面強化兩岸關系,這才是有效的強化臺灣防衛(wèi)的根本。民進黨只要記得王毅所說的,“2014不是1914,2014更不是1894”,那么兩岸關系的和平發(fā)展,應該更有新的道路可走。

    :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tài)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系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