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第九色区aⅴ天堂久久香,在线点播日韩欧美精品,国产精品专区在线观看

    <s id="jq4au"></s>
    <s id="jq4au"><nobr id="jq4au"><ins id="jq4au"></ins></nobr></s>
    
    

  • <s id="jq4au"></s>
  • English

    ECFA不能停、兩岸可“脫鉤”?這是南轅北轍

    2020年04月07日 09:55:00來源:中國臺灣網

    南轅北轍的故事。(圖片來源網絡)

      中新社4月6日發(fā)表評論文章《ECFA不能停、兩岸可“脫鉤”?這是南轅北轍》,文章內容如下:新冠疫情正改變全球經濟體系面貌,各經濟體都評估其沖擊,籌謀協調應對。當此轉折時期,臺灣內部發(fā)出了令人困惑的信號,一面欲使兩岸經貿、社會往來“脫鉤”的措施及言辭紛至沓來,另一面卻疾呼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不能停。

      典出《戰(zhàn)國策》的成語“南轅北轍”,講述車夫欲駕車向南入楚卻一路奔北的寓言,賢臣季梁以此規(guī)勸魏王——行動與目的不可背道而馳。民進黨當局自新冠疫情暴發(fā)以來處理兩岸關系的言行,與此若合符節(jié)。

      此番疫情帶來人類人道、經濟方面的重大危機。但民進黨當局今年以來借疫情之名,先后做出阻截臺灣民間向大陸寄贈口罩等應急物資、“注記”滯留湖北臺胞等不合常情的舉動,外界理解為加快“去中”“脫中”步伐;但是,近來多名臺灣要員頻頻發(fā)出ECFA不能停的要求,稱“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則邏輯上難以自洽。

      10年前,海峽兩岸簽署ECFA,在此框架協議基礎上本應接續(xù)完成4項后續(xù)協議的協商,推動兩岸經貿關系正;坏苑⻊召Q易協議簽署后在臺立法機構受阻未能生效,相關議程擱置至今。哪一方面力阻相關協商的進行,世人皆知。

      如今,民進黨似乎不再視ECFA為洪水猛獸、甚至力圖延續(xù)協議效力,島內政經各界對于ECFA會否中止、早收清單是否失效,卻不能不憂心忡忡。有臺灣學者指,民進黨方面不敢再批評ECFA,只因其牽涉臺灣GDP或達四成,一旦中止將深刻影響臺灣經濟走勢。

      ECFA不能停、兩岸卻要“脫鉤”,這一對矛盾如何并行不悖?當疫情稍緩,這一疑問勢必進一步凸顯,民進黨當局應當給臺灣經濟界、給民眾一個答復。

      不過,時間不等人。大陸新冠疫情防控當前持續(xù)好轉,復工復產加快腳步并布局疫情之后的經濟發(fā)展。原先曾出現“與世界經濟被動脫鉤”的擔憂,如今,大陸市場產能逐漸穩(wěn)定,反而成為世界制造業(yè)避風港。臺灣民間尤其經濟界理應掌握此中脈動。

      近年來,大陸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從最初的廉價生產外包目的地轉向供應鏈的重要制造中心,加快制造業(yè)升級、解決關鍵原材料技術問題等,也確實面臨內外多重挑戰(zhàn)。有臺灣輿論一度認為,新冠疫情暴發(fā)加劇了大陸制造業(yè)轉型的困難,以電子制造業(yè)為代表的臺資企業(yè)將會加快退出大陸市場的腳步,“脫鉤”“脫鏈”等論斷因之鵲起。

      不過,重慶市原市長、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yè)研究院產業(yè)轉型顧問委員會主席黃奇帆近日撰文指出,大陸電子制造業(yè)訂單當前出現令人意外的大幅增長,蘇州、重慶等地形成的產業(yè)鏈集群正凸顯競爭力。

      他分析,大陸上述城市建構電子制造業(yè)產業(yè)鏈集群,逾八成配套零部件在本地生產,降低了疫情期間全球采購的風險,一些跨國公司已將訂單轉給中國這一類型工廠;面對今后全球產業(yè)鏈重構,大陸地方政府如抓準機遇進行“引資補鏈”“引資擴鏈”,可用世界市場的資本“活水”灌溉高端制造產業(yè)鏈的“良田”。

      海外需求疲軟時,營造以大陸內部需求為拉動的小循環(huán);海外市場復蘇時,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擴大產業(yè)集群規(guī)模和發(fā)展質量,帶動全球產業(yè)鏈的大循環(huán)。黃奇帆的分析,與大陸各地目前正在推進中的復工復產進程,可互為印證。

      不管民進黨當局如何處理自己一手制造的矛盾,臺灣經濟界尤其廣大臺商還應準確把握世界經濟體系變局、大陸市場潛在機遇,在產業(yè)鏈轉型、重構過程中站穩(wěn)腳跟,迎向世界經濟下一個發(fā)展階段。(編輯:李丹)

    [責任編輯:李丹]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于我們|本網動態(tài)|轉載申請|聯系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