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wǎng)絡
臺灣“聯(lián)合新聞網(wǎng)”22日發(fā)表一位退休人員楊均承的評論文章說,所謂“人不辭路、虎不辭山”。意思是話不要說死,事情也不要做的不留一點后路。弄到最后自處絕地,奧援難求,那時想找一點能夠轉寰求生的余地,都不可得。
兩岸關系又何嘗不是如此?似有意若無意的放話,再由網(wǎng)軍推波助瀾帶風向,讓識者憂心忡忡,擔心臺當局在防疫作戰(zhàn)的同時,也在繼續(xù)進行“去中化”最后一塊拼圖,擔心擦槍走火所帶來的仇恨,將重傷兩岸人民的親情、血緣,自斷兩岸文化傳承的臍帶。
文章說,蔡當局不能把八百一十七萬選票當作民粹動員的芻狗,相信所有人民企望的都是和平安寧,而不是遍地兵燹民不聊生。
無獨有偶,臺灣“中時電子報”也在23日發(fā)表公益發(fā)展協(xié)進會理事長黃丙喜的文章說,知識分子應該“為愛與正義發(fā)聲”,不要任由非理性的官僚和民粹意識的無端翻攪,更加挑動兩岸仇恨的情緒。
黃丙喜指出,一場危機四伏的新型冠狀肺炎疫情本來應是社會激發(fā)大愛的契機,日前臺大人類系系主任林開世教授發(fā)給系上陸生的信件,就敲響了知識分子敢于挑戰(zhàn)權力和世俗的清音。林開世在信中寫到:“疫病破壞的不只是生命,也包含靈魂。陸生在臺大是安全并受大家喜愛珍惜的,未能順利入境的陸生不是被排除的危險他者,而是受困于遠方的我們的學生”。他的發(fā)言豈不值得一味販賣恐懼的民粹側耳傾聽?
黃丙喜說,期待兩岸的教育交流能不被疫情打斷,更多的大學教授勇于發(fā)揚知識分子智、仁、勇的道德勇氣,不躲在學術的高墻里自求多福,也不嘩眾取寵,隨民粹起舞,承擔起讓兩岸的愛和善在疫情的危難中滋長的責任。
臺媒還呼吁,臺灣如果敞開心胸,在對抗疫情中本著人溺己溺精神,那么,不但應想方設法救助在大陸生活的臺灣人,亦當視兩岸人民為一家人,那怕是一飯一粟,竭盡可能給予協(xié)助,恰如當年盡心盡力協(xié)助四川汶川大地震一樣。無論冠狀病毒有多么可怕,總會過去,兩岸人民只有在抗擊疫情時團結起來,才有助兩岸關系發(fā)展。(中國臺灣網(wǎng) 李杰)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