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會一部分議員的情緒有點躁動。債務危機似乎還不足以讓這些人靜下心來思考一下美國經(jīng)濟并不樂觀的前景,鼓動向臺灣出售武器倒是成了他們熱衷的營生。看上去,這些政客非但不擔心中美關系因此受到?jīng)_擊,似乎刻意要借售武來表明在對華關系上華盛頓不會軟弱。
眼下,有一種觀點在美國頗為流行,即中美關系正處于一種平衡狀態(tài),雙方誰都不愿打破這種平衡,也不敢打破這種平衡。美國學者約瑟夫·奈最近對這種觀點做出自己的解讀:如果我對你的依賴程度超過你對我的依賴程度,那么權力就在你手中。如果依賴程度相仿,那這種關系中就幾乎沒什么權力可言。約瑟夫·奈認為中美關系中的平衡有點像“恐怖平衡”。某些美國人士進一步提出“金融恐怖平衡”的說辭。在他們看來,中國購買了大量美國國債,卻不敢用拋售來“打擊”美國,因為這會使中國承受債券“掉價”的巨額損失。
“恐怖平衡”有明顯的冷戰(zhàn)色彩。美國和蘇聯(lián)保持了核武均勢,任何一方先發(fā)起攻擊,最終都只能是兩敗俱傷,所以誰也不敢真的出手。需要明確指出的是,中美關系雖有平衡的一面,卻與冷戰(zhàn)時的“恐怖平衡”根本不同。中美關系尤其是經(jīng)貿(mào)領域的合作經(jīng)歷了一個不斷融和發(fā)展的過程,逐步形成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利益格局。維持這種平衡的不僅僅是實力均勢,更需要合作解決問題的良好意愿。如果華盛頓真的在意這種平衡,就應該珍視兩國關系來之不易的局面,同中國一道以建設性之舉推動兩國關系不斷向前發(fā)展。
“和則兩利,斗則俱傷。”這是中國在處理中美關系時常說的一句話。中國人講這句話時,強調(diào)大局為重觀念、平等協(xié)商意識、合作共贏追求,體現(xiàn)的是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F(xiàn)在,越來越多的美國人也開始說這句話了。細細品味,好端端一句話似乎已經(jīng)變了味。聯(lián)系到華盛頓政客們的躁動,可以斷言,一些美國人講這句話時,內(nèi)心深處更多的是我行我素的自負、其奈我何的傲慢、煞有介事的自慰。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兩相對照,品格高下、氣度大小,實在是天壤之別。
如同自然法則一樣,國家關系中的平衡永遠是相對的。用得好,平衡因素是推進關系的堅實基礎;用不好,平衡因素有可能成為阻礙前進的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