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第九色区aⅴ天堂久久香,在线点播日韩欧美精品,国产精品专区在线观看

    <s id="jq4au"></s>
    <s id="jq4au"><nobr id="jq4au"><ins id="jq4au"></ins></nobr></s>
    
    

  • <s id="jq4au"></s>
  • 大陸多個民間組織助力遷臺老兵骨灰回歸大陸

    時間:2012-04-30 11:27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近期,一則“尋找265名臺灣單身亡故老兵大陸親人”的報道出現(xiàn)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后經(jīng)記者核實,名單為264名)引起關(guān)注。當年從大陸遷臺的老兵,如今已是一個逐漸老化的群體,但他們并沒有被兩岸的好心人遺忘。

      遷臺老兵群體的悲與喜

      1949年前后,100多萬人隨蔣介石遷移臺灣,其中有逾60余萬名從大陸來的士兵,他們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與臺灣社會語言不通、飲食不適應(yīng),生活清貧、待遇微薄,但卻雙肩挑起臺灣的防務(wù)重擔。

      到臺灣后,他們大都被安置在特地為士兵建起的房屋聚落,這即是眷村。黑瓦、竹筋、泥壁、紅磚墻、窄巷是典型的眷村樣貌,陳設(shè)簡陋,條件困苦。眷村見證了大陸在臺老兵的點滴生活。其中很多士兵終身未婚,苦苦期盼回到家鄉(xiāng)。

      臺灣作者譚端、黃洛斐在《烽火離亂老士官》中描述這個群體時寫道:“他們是穩(wěn)定臺灣社會安定的一群人,但卻也是現(xiàn)在被臺灣社會遺忘的底層軍人!

      悲后轉(zhuǎn)喜。1987年,對于遷臺老兵來說,是特別的一年。一群離鄉(xiāng)背井數(shù)十年的臺灣老兵,忍不住思鄉(xiāng)情,穿著“想家”字樣的上衣,舉著標語,走上街頭,散發(fā)傳單,在島內(nèi)掀起了勢不可擋的“返鄉(xiāng)”運動。

      有媒體描述當時的場景:那些當街痛哭的白發(fā)老人,舉著“抓我來當兵,送我回家去”的牌子;參加集會的老兵們,伴著“雁兒呀!我想問你,我的母親可有消息……”的歌聲哭成一片……最終,“想家”,這個簡單卻心痛的訴求,撼動了臺灣當局“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xié)”的鐵板政策,開啟了兩岸交流往來的大門。

      此后,老兵回鄉(xiāng)的故事多了起來。生者回鄉(xiāng),多已白發(fā)。逝者“歸鄉(xiāng)”,只見骨灰。

      2011年12月12日,78歲江西老人杜及峰手捧父親、遷臺老兵杜俊卿的遺像,62歲杜耀忠手捧父親骨灰甕,攜一家四代30多位后人來到母親墓前,實現(xiàn)了父母“合葬”。

      臺灣媒體報道,來自山東菏澤縣、在臺灣定居60多年的高秉涵多年來已背上百個同鄉(xiāng)骨灰歸葬大陸。高秉涵14歲時被抓去當兵,上世紀40年代末與200多位同鄉(xiāng)跟著國民黨當局到臺灣。年齡最小的高秉涵被推選為同鄉(xiāng)會長,負責幫助同鄉(xiāng)完成“落葉歸根”心愿。

      自臺灣開放老兵赴大陸探親30多年來,他陸續(xù)背上百個、每個重達10公斤的骨灰壇到大陸歸葬,期間家人不諒解、海關(guān)誤以為“運毒”,最遠甚至曾送到新疆伊犁郊外。有人曾詢問高秉涵,為何要背同鄉(xiāng)骨灰歸葬大陸?他回答:“當年他們拼命拖著我跑,才躲過戰(zhàn)火和炮彈,現(xiàn)在換我報答,我責無旁貸! 

    編輯:郭瑩瑩

    相關(guān)新聞

    圖片

    本網(wǎng)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